預測有沒有排卵,對于打算生育的以及不愿意生育的女性,都是很重要的。在目前,常用的檢查有兩方面的內容,一是判斷有沒有排卵,二是預知排卵的具體時間。目前最為常用有以下方法:
測量基礎體溫:是一種簡單而且病人可以自己掌握的方法。有人報道,在單相型基礎體溫中用其它更準確的方法確定有排卵者占10%-20%。相反,雙相型基礎體溫,經腹腔鏡或B超證實確實無排卵者,見于黃體化卵泡未破裂綜合征,此綜合征占不孕婦女的6%以上。 因此說,基礎體溫預測有無排卵是不夠十分準確的。基礎體溫預測排卵日,臨床我們觀察,在體溫最低時或體溫上升前1天排卵的,占48.28%,其余分別在體溫最低時前1-2天和后1-2天,前后相差5天,也不夠準確。中國優生優育網的專家介紹說,對月經周期規律者,除少數黃體化未破裂卵泡綜合征病人外,雙相型基礎體溫可以認為是有正常的排卵。
宮頸黏液試驗:在排卵周期中,宮頸黏液受血清中雌二醇及其孕酮的影響,通過其物理、化學特性呈現周期性的變化,可以確定有沒有排卵。如果以下各項指標均達到正常水平,則預示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黃體生成素高峰,在其前后大約有95%左右可在48小時之內出現排卵。排卵期宮頸黏液量增加:宮頸黏液分泌量隨著雌二醇水平升高而明顯增加,在排卵的當天或排卵前1--2天,可達到0.4-1.5毫升,是平常情況下的4-6倍;宮頸黏液的性狀改變:在接近排卵前,受黏液內氯化鈉和水分增多的影響,變得稀薄、透明;黏液拉絲試驗:在排卵期,黏液的拉絲長度在10厘米以上;羊齒狀結晶:在排卵期,宮頸黏液結晶隨雌激素變化而變化,凡是出現:主要為橢圓狀或棱形物,較白細胞長,透光度大,即提示有正常的排卵;宮頸黏液檢查不能準確測定具體排卵日,每月經周期要去醫院檢查5-8次;宮頸外口擴張松弛:在排卵期,檢查可以發現宮頸外口變得擴張松弛,這很有利于精子進入。
雌二醇(E2)峰值測定:此檢查方法,是運用放射免疫方法動態測定血清中雌二醇水平,可以直接監測卵泡發育及其功能狀態,推測有沒有排卵,具有較高的準確性。方法是從月經周期第8、9天開始抽血測雌二醇值,直到出現峰值(排卵前24小時,雌二醇即達到高峰)。此法由于設備復雜、成本高昂,目前未被廣泛采用。
促黃體生成素(LH)峰測試:通常在月經周期的第8天開始檢查,而且需要每天抽血進行放射免疫測定,從血清中的黃體生成素水平,用以判斷是不是排卵。在具有正常排卵的周期中,卵泡早期血清中的黃體生成素水平較低,約2-30IU/L,卵泡晚期為20-40 IU/L,而在排卵前達到高峰(黃體生成素峰值)約40-200IU/L,出現這種峰值,大約有42.4%的人與排卵日一致,次日排卵的為54.6%。這種檢查方法比較準確,但多次采血、多次檢查,價格昂貴,國內尚未普及。
血清孕酮(P)測定:卵泡期的顆粒細胞、卵泡膜細胞及間質細胞都能合成孕酮,不過,在正常情況下分泌量是很有限的,一般均<;10nmol/L(2ng/ml),而在黃體功能成熟時達到高峰,可達到32 nmol/L(10 ng/ml)或更高。根據這一規律,只要孕酮≥4ng/ml就說明有可能有排卵。但在一些情況下,還要結合其他方面的檢查綜合分析,才可以確定。
子宮內膜活組織檢查:通過子宮內膜活組織檢查來判斷卵巢功能,凡是分泌期的子宮內膜提示有排卵,而增生期的子宮內膜提示無排卵;若內膜分泌期改變較正常落后2-3天以上,往往提示黃體功能不全。該檢查方法易因檢查時間不便而誤診,如果懷孕還容易導致流產,目前一般不將該方法作為常規檢查方法。
其他方法:較為傳統的方法還有陰道脫落細胞檢查,但操作煩瑣,準確性差,目前很少使用這種方法;目前較新的方法,通過唾液、陰道電阻等方法測試,有一定的準確性。